原创 观复文化 观复博物馆
宋代计有功的《唐诗纪事》里,记录了一个唐文宗考群臣的趣事:
“又一日,(文宗)问宰臣:‘古诗云,轻衫衬跳脱,是何物?’宰臣未对。上曰:‘即今之腕钏也。’”
“轻衫衬跳脱”里的跳脱,即腕钏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镯。
只不过,这手镯的样式与我们如今常见的各类单圈手镯不太一样。
周昉的《簪花仕女图》中,身着轻柔纱衣的女子戴的层叠圈状饰品,形制就与古籍中描绘的跳脱十分相像。
▲唐 周昉《簪花仕女图》(局部)
辽宁省博物馆藏
跳脱(也有写作“条脱”),一般少则三四圈,多则十几圈,像弹簧一样盘拢着。
两端则用金银丝编成环套,用于调节松紧。可戴于手臂部,也可戴于手腕部。
▲金臂钏,金器,明代中期。1985年5月河南省浚县东环城路王百禄墓出土。现藏河南博物院。注,明代称其为“钏”,而不称其为“跳脱”。
▲唐 阎立本 《步辇图》故宫博物院藏。女子手腕处戴的跳脱。
古时形容美人常以“垆边人似月,皓腕凝霜雪”作比。
而戴在女子皓腕上的手镯,甚至还一度被人们赋予“以镯定情”的隐喻。
汉末繁钦的《定情诗》中就曾写到,“何以致契阔?绕腕双跳脱”。
契阔,引用自诗经名句“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”
皓腕上的手镯,则成了定下契阔的珍重信物。
▲元 佚名 《梅花仕女图》(局部)
台北故宫博物院
除了跳脱,手镯在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的称谓:腕阑、臂钏、约腕、约臂、手环、臂环……
根据佩戴位置不同,叫法略有不同。
就拿“镯”与“钏”来说,一般将戴在腕处单圈称为“镯”,而戴在手臂多圈称“钏”。
▲清 李廷薰 《仕女图册》(局部)
大英博物馆
不过,这种称呼上的区别,明清时期才逐渐形成。叫法并不拘泥,基本都可统称为手镯。
作为一种因“爱美之心”而流传演变至今的饰品——手镯与耳环、项链、戒指等一样,其实诞生的时间相当久远。
早在新石器时期,爱美的先民们就开始用石、木、陶、兽骨、贝壳等天然材料制成饰品,装扮自己的手臂了。
▲距今5300年前至4000年前,良渚文化的手镯。1987年浙江省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出土,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。
等发展到西汉时期,手镯的样式已经相当丰富。
人们开始在镯面上錾刻纹饰,或将金属锤压成花瓣形、齿轮形等具有装饰作用的形状。
▲汉代金镯,晋宁石寨山出土,云南博物馆藏。
唐宋以后,手镯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精巧。
绞丝形、辫子形、串珠形、竹节形......造型各异的腕饰层出不穷。
比如元代时,就流行一款“龙首连珠镯”。镯子多为开口式,分为实心和空心。
手镯的两端各装饰一个口中衔珠或不衔珠的龙头,寓意“二龙戏珠”。
▲龙首连珠镯,湖南临澧新合元代金银器窖藏。上为空心的金龙首连珠镯,下为实心的银龙首连珠镯。
观复博物馆中,也藏有一件龙首镯——六朝龙首金镯。
▲六朝龙首金镯,观复博物馆藏。
这件镯身纤细,周身光素无饰,龙头颇为凸显。两只龙相对怒目,极富威严。
《中国古代金银首饰》一书中提到:“镯子,明代俗称镯头,又有‘金压袖’之称,金银龙头连珠镯即样式之一,它盛行于元,而为明代所继承。”
明代时,龙首镯已经成为一款非常经典的手镯制式。
在明代的图录类百科书籍《三才图会》中,“钏”的配图就是一对龙首镯。
▲《三才图会》又名《三才图说》,是由明代文献学家、藏书家王圻、王思义父子撰写的百科式类书。
原标题:《谁知道“跳脱”是什么东西》